查看原文
其他

杨银付: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第一缕阳光 Author 杨银付

前言

9月28日,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会议。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等代表获奖人员发言,钟秉林教授等在主论坛作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专家的发言、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我们陆续推送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和报告文稿,敬请关注。


杨银付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
基础教育也进入到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设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纵观这三个覆盖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文件,共同的主旨就是提高质量,共同的关键词就是“改革”。我们要向改革要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体制改革。


01

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要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体现”。
第一,进一步体现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是共产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课程方案中、在课程标准中、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都要更好地体现这一培养目标。
第二,进一步体现核心素养。不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还是素质教育的落实,都要进入到核心素养。近年来,国家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理念具体指导着我们本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课标的修订。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本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外,各学科增加“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学业质量标准,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
第三,进一步体现优化结构。特别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设置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第四,进一步体现教育规律。在课程内容选择、顺序安排上,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02

深化教学改革



课改要得到深化,必须进入到教改。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深化教学改革,要坚持学习者中心,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注重”。
第一,进一步注重立德树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育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中国人;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分数高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见识;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教育我们的孩子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进一步注重因材施教。教育要面向全体,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受教育权。教学中怎么面向全体?就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是教育的成功。面向全体正是在因材施教中开辟道路。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逐步让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成为常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三,进一步注重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知行合一关乎智育,就是能力培养;关乎德育,就是人格养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让科学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成为常态,加强实验、实习和实训,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基础性作业与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并重,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四,进一步注重融合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带来学习的革命。资源形态从传统的纸介质、平面的教科书扩展到现在无所不在的各种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形态从传统的线下学习走向现在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形态从传统的更多以教为主转向更多的以学为主;评价形态让大数据助力教学管理;管理形态促使各级政府建立基于信息化基础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形态从有围墙的学校到无围墙的学校,学习成为学习超市,教育能够量身定制;社会形态也走向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03

深化评价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得到深化,必须有考试评价改革来护航。评价是牛鼻子,教育改革要牵牛鼻子。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教育改革,第一个讲的就是评价改革。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各级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五类主体为抓手,来推进评价改革。深化评价改革,要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突出”。
第一,进一步突出绿色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竞争倾向,关键是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上,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以德智体美劳“五维”来破解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克服的“五唯”;在学校评价上,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在区域评价上,突出考查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等。
第二,进一步突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作为准备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则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评价“不仅为了证明更为了改进”,为了提升育人质量。
第三,进一步突出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注重纵向比较,注重成长性,注重加工能力。这一评价系统能让校长更多关心学校的进步,把好学校办好,更把常态学校办好;让教师更多关心学生的进步,把好学生教好,更把基础没那么好的学生教好。
第四,进一步突出评价结果的运用。要让督导评价“长牙齿”,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例如,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就是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是有效提升教育督导效力的重要手段。


04

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体制改革,要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坚持”。
第一,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立德树人质量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蹄疾步稳推进“深水区”教育改革,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
第二,进一步坚持上下联动。政策的顶层设计有了,现在关键是落地,我们在关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还要激励基层探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这非常重要。经验来自地方、来自基层、来自学校,需要我们通过实践让方案真正落地,通过试点实现由点到面。
第三,进一步坚持协同育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是学校内协同。同时,要推进校内外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担负起责任,让青少年成长成才,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四,进一步坚持放管结合。以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重点,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以进一步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方式为前提,主动开拓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和教育改革良好氛围;以推进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由此,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逐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永远在路上。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这不是原地踏步,不是原点循环,而是事物的发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象中发现本质,在发展中找到规律,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深耕科研,守正创新,从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做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杨银付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的报告整理)



往期回顾






石中英|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报告:教师视角王振中:“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挑战袁振国:智能时代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历史实现任少波:以高水平创新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钟秉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窦桂梅: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邬志辉:扎根中国乡土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顾明远:教育科研要研究现实中的真问题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